一座城 半生缘-郎建国

一座城 半生缘——安时达人与神彩人共同见证“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变迁

      

    每当我站在大厦里的落地窗前,眺望眼前鳞次栉比的楼宇,动感而繁忙的街道和绿草茵茵的城市花园,真有种梦幻的感觉。亲历和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变迁,此刻说时间如“白驹过隙”才算是有了更真切的体验。36年弹指一挥间,我便把这座滨海城市当成了第二故乡。
       小时候有过很多梦想,最大的梦想就是要离开家乡,飞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后来自己居然是从古老的三晋走到了改革开放第一个经济特区。
   我当初来的时候这座城市还很小,没人想到三十多年后竟会是一个二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作为一个亲历者,回想这座城的发展过程,真的就像是放电影似的。

微信图片_20200514091913

当年筹备项目的年轻人,右一为陈玉明,曾任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后排左二是阿郎

能在改革开放最初的几年就来到起潮的地方,是有一定的因缘的,也与自己的梦想分不开。年轻时曾经规划过未来,那就是出县城、上省城、进京城。可当北京的借调函与支援经济特区建设的机会同时到来的时候,我还是选择了远方能看得见海的地方。

微信图片_20200514091943

即将建设好的电子大厦

      我是为电子部项目筹备而来的,筹备组就设在基建工程兵刚建好的电子大厦里。这是一座十八层高楼,也是当时特区最高最有名气的建筑。当我写信回老单位时,大家都为我在14楼办公而感到惊讶。那时的经济特区有不少电子来料组装厂,但高端制造业还是空白。我们筹备的项目是江泽民部长与经济特区的掌舵人梁湘同志确定的,建成后可以使特区工业产值翻一番,自然就成了一号工程。记得我去政府办公厅取批文,秘书处的同志兴奋地拉我坐下,围着听我讲述项目的情况,那份自豪感真是没得说的。

微信图片_20200514092010

项目前期与外资谈判,左一为项目负责人孙秉光,时任中国电子部彩色显像管项目领导组组长
   

 项目的后续推进并不顺利,因超出了经济特区的权限需要国家的批准。公司一边紧锣密鼓与外资进行谈判,一边等待国家计委的批复,我则加入到养活项目运转的经营团队中去了。

     一年、两年、三年,项目漫长的等待与特区热火朝天三天一层楼的“国贸速度”形成强烈的反差。原本留给项目的大片土地被快速发展的城市占用了,一些对项目失去信心的人也陆续返回了内地。项目选址被迫由上埗区移至南头区,大批工程人员迁了过去。可没过几个月都又回来了,说是与深圳湾飞机场的选址发生了冲突,高大的烟囱会影响到飞机的起降。这时对项目前途的悲观情绪弥漫到了每个人。我们几个年轻人就在一起调侃,说公司总部在上埗区(上不去),宿舍在下步庙(下不妙),项目搬到南头也没到头(难到头)。那个时候“上不去,下不妙,难到头”几乎成了公司每个人无奈调侃的口头禅。渐渐地这句话在社会上流传起来了,并且是与整个经济特区的前途联系起来了。有传言说上面对经济特区姓“资”姓“社”争论很大,经济特区可能停办,一下子搞的人心惶惶。广东人信风水,一些市民认为地名不吉利,有些报刊杂志也参与到讨论之中。有的说蛇口“有毒”,还有的说沙头角是“杀头”云云,这种讨论被任意扩大化了。直到1990年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福田区、南山区,这件事才算是有了皆大欢喜的结果。

微信图片_20200514092039

如今高楼林立,电子大厦(标记处)已湮没在高楼大厦之间

      九十年代初我们筹备的项目也陆续投产,后来都成为国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名片,奠定了经济特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92年老爷子南巡之后,彻底抛开了姓“资”姓“社”的争论,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经济特区开始了新一轮的大发展。如今的福田区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国际金融中心,南山区也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聚集地。

     我常常与老同事回忆我们的项目与这座城市的故事,每次说起大家总是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微信图片_20200514092108

美丽的深圳湾

     我生活的城市真的很美,有山势的错落,有海岸的蜿蜒,山与海之间有一条著名的滨海大道。透过滨海公园长廊,海湾的那边就是香港的新界元朗。在滨海大道的后方有数百公顷的土地,正在崛起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巅峰之作”——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

      2001年间,媒体大力宣传这片土地要建设一个超级住宅社区,在社区的中央建设一个类似纽约中央公园的大型公园。看了报道我感到非常诧异,这么好的一块宝地用来建设住宅区真是鼠目寸光。作为经济特区的主人翁我有责任表达自己的意见,于是我就在规划公示的公众意见簿上洋洋洒洒写下了两三页。没过几天便接到电话,通知我作为市民代表参加征求意见讨论。五名市民代表中我的意见非常坚定,我认为此处濒临深圳湾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珍贵鸟禽遍野,风光异常秀丽,与香港新界遥相呼应,人文价值无限,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应该对标上海的外滩,打造百年不落后的建筑经典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微信图片_20200514092141

这是超级总部当年那一片地,对面就是香港的元朗。

     我相信我们几个普通市民的意见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从此这个轰轰烈烈的住宅项目再也不提了,大部分土地作为储备用地保留到了现在。目前深圳正按“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总体要求,对这片土地进行规划开发。前些时间我特意去转了转,看到一座座摩天大楼正在拔地而起,即将改造下沉的滨海大道将使超级总部基地与滨海公园连为一体,不久之后就会有众多的世界五百强入驻其中。眼前的这一切,使我对城市的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对高瞻远瞩的规划者、决策者充满了敬佩之情,也对这座城市的“包容”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经济特区是座移民城市,“来了就是深圳人”也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正因为有了来自五湖四海满怀激情的理想主义者,这里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正是几代人的不断追求,不断坚守,不断创新,才有了这座现代化城市的崛起。

微信图片_20200514092211

阿郎和同事们亲手种植的树

    十多年前,我与几个老同事在红树林生态公园捐资栽种了八颗椰子树,我经常会带外地来的朋友去那里观光,也会关心一下自己亲手栽种的树。如今这些来自热带的椰子树种已深深地扎根经济特区这片泥土中,又粗又壮长势喜人。那一大片椰子林成为了公园里的靓丽景观,也使得我们与自己的城市多了一处联系的印记。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引起全世界的瞩目,这是几代建设者艰苦奋斗取得的成就。尤其是经济特区第一代建设者,不畏艰苦,乐于奉献,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实现了人生理想价值的最大化。

微信图片_20200514092236

    深圳经济特区把第一代建设者尊为“拓荒牛”,寓意“开拓、勤勉”,并上升为城市精神。每当年轻人尊我也是拓荒牛时,我辩解自己充其量只是牛屁股、牛尾巴。真正的拓荒牛是属于为经济特区制定蓝图并组织实施的老前辈,还有数万名集体转业以竹棚为家艰苦奋斗的基建工程兵。不论算不算是拓荒牛,能与经济特区一起走过36年,就是我与这座城市的缘分。

 

作者简介

郎建国  山西陵川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程硕士,深圳市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家库成员深圳安时达电子服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深圳神彩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曾任中国深圳彩电总公司副总经理,深圳桑达宏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深圳彩联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山西商会监事长等职获深圳市直属工委2010-2012年度“优秀科学发展带头人”称号,2014年度百名优秀晋商人物称号。1978年在国营第四四〇二厂参加工作。在八十年代前期投身深圳经济特区,参与了国家重点项目的筹备与建设,并创办了两个特色鲜明的物流企业。其提出的“产业物流”概念,以及“工厂物流”全面外包解决方案,具有独创性与指导性,并在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获评中国供应链优秀案例,为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2020年6月4日 13:39
浏览量:0
收藏